相比人的靜態姿勢(坐姿、站姿和臥姿等),人在與展柜接觸的過程中存在更多的動態行為,一方面是由于受生理機能的影響和限制,人的肢體器官要進行姿勢調整,另一方面在于人在空間中運動和狀態的變化。這些動態行為都是展柜設計應該分析和考慮的內容,也為現代中式展柜與人的和諧關系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肢體的動態調整
實際上,人體并不存在純粹靜止的行為狀態,骨骼、肌肉、筋及關節等都在適時地進行調整,人即使坐著也會不斷地變換姿勢,“與其說坐是一種休息姿勢,莫如說改變坐姿的變換過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休息”,人在站立時,也通常會變換左右腳的支撐點來改變身體重心和腿足的承重力,即使在睡眠時,人的臥姿也存在著間斷性的調整和變化。這些肢體的動態調整體現出人的內在生理結構尋求舒適性和自然狀態的過程,因此在展柜設計中盡量適應這種動態行為或根據這種動態行為進行相應的造型設計,則有益于展柜和人的肢體的契合。從而提高人體對展柜的感應度和認同度。在人與展柜的交互行為中,最主要的幾種姿勢是:坐姿、臥姿和站姿。其中站姿主要影響收納類展柜(如柜、櫥、架格等)、承具類(桌、案、臺面等),包括人手所觸及的高度、深度等空間范圍以及直立、彎腰、蹲坐時的疲勞程度與易操作方式等。臥姿主要對睡床、睡相等寢具有影響,需要根據人體睡眠時的姿勢、變換頻率及活動范圍確定床面的尺度,并根據各種臥姿狀態下的人體壓力分布考慮床面的彈性、柔軟度和相應的材料質感等。坐姿則是最為重要的一種休息姿勢,主要與坐具的舒適性和造型合理性相關,針對坐具的設計也是展柜中最具科學性的內容。人在連續坐3~4小時內出現的各種坐姿,其變換姿勢的部位主要有:上身、腿足、臀部位置,通常在靜態行為分析中,座椅考慮的人體姿勢主要是這種(上身筆直、雙腿下垂、臀部位于座面后緣),但在實際調査中,這種姿勢持續的時間平均為5~11分鐘;持續時間最長的姿勢是這種(上身后傾、雙腿前伸、臀部位于座面后緣)和(上身后傾、盤腿坐、臀部位于座面后緣),可以達到22~25分鐘。調査顯示娛樂時的坐姿中上身習慣于后傾,雙腿前伸,而操作電腦或交談時恰好相反,上身前傾,雙腿下垂或后伸。各種坐姿之間的變換也存在一定的規律性。基于這種坐姿的持續時間和變換規律,現代中式展柜應在造型中予以調節,用于休閑娛樂的、會客的與工作的座椅在材質上、尺度上和結構上應有所區別,以適應各種坐姿的需要,如明清太師椅、玫瑰椅中的直角靠背形式不適宜應用在客廳展柜中,而其寬大的椅面空間則適合于人體姿勢的自由變換和調整,可以作為客廳坐具體量上的參考和借鑒。相比之下,住宅餐椅、梳妝椅、玄美椅的就座時間較短,對靠背舒適性的要求相對較弱,因此其形式上自由度更寬泛。用于書寫和工作的座椅對于靠背、椅面舒適性和整體的移動性要求則較高,其在尺度、曲度和材料上應增強對肢體的適應性,嘉豪何室的休閑沙發、莫霞家私的“墨客”餐椅和華日的中式辦公椅設計。
(2)居家環境中的動態行為方式
現代家居空間與傳統建筑空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現代人在室內的休閑娛樂、學習、餐飲及休息就寢等行為也不同于古人的生活方式,進而相應的展柜造型和功能設置也就要發生相應的變化,使之滿足特定生活行為的需要。現代人的居室環境因為個人的生活 習慣、思想觀念、富裕程度、工作方式等的差異而構成了不同類型的空間形式,展柜的選擇和布置也跟隨建筑形制、空間環境及個人審美的變化而有所差異。就現代家居環境來看,根據居室空間環境型式的不同可以區分為:格式型、會客型、作業型、公私室型、勞動型、食寢型和臥室型,其分別對應著相應的居住意識、居住生活型式和階層劃分,這也就直接關系到人在室內的行為方式。通過對現代居家環境中人的各種行為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基本可以確定所需要的展柜功能和類型,并可以根據不同的行為方式的屬性明確展柜功能和造型設計的目的性,以選取適當的造型方法和表現形式。當前現代中式展柜的范圍主要沿襲明清展柜的品種和樣式,在家居生活中的諾多行為需求尚未得到滿足,如洗滌、烹調、游戲及手工創作等,在這些行為中都需要相應的展柜產品,而且滿足不同行為需求的同一類展柜在尺度、造型和功能設計上應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區別性,如不同室內空間、不同使用需要的桌面尺度應進行合理設置,茶幾、餐臺、辦公桌、工作臺及梳妝臺等臺面的長度、寬度應結合人手臂活動范圍和室內空間的尺度進行相應調整。